欢迎访问《广东职院》校报 -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第7期 本期版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下一期日期查询 |  文字版 |  订阅 |  返回首页
   

李愿来解读“民族复兴”观念在当代的兴起与演变

作者:李愿来查看:0

    11月29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愿来进机电工程系宣讲十九大精神,从“振兴中华”之兴起及其内涵、“振兴”向“复兴”的转变、民族复兴观念看党的意识形态调适三方面解读“民族复兴”观念在当代的兴起与演变。


    近代中国的民族复兴观念渊源于孙中山1894年提出的“振兴中华”。 20世纪30年代抗战爆发“中华民族复兴”蔚然成为时代思潮。1987年5月16日,邓小平会见李政道和李远哲时说:我们都是立足于振兴中华民族,口号是“振兴中华”。“振兴中华”包含祖国统一和实现现代化两个方面。从党的代表大会文本看,自十三大(1987年)开始,“民族复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政治关键词。2002年十六大起,复兴话语代替振兴话语,成为最重要的重要政治动员口号。1997年十五大后,官媒中复兴话语出现频率迅速增长;2000年复兴话语取代振兴话语,中国进入“伟大复兴时代”。江泽民在2001年新年贺词称:中国人民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怎样理解“伟大复兴”? 李愿来认为相对于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繁荣昌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的是中华民族要通过和平发展,再次走在世界前列。从这个角度讲,世界上只有自身文明曾经繁荣昌盛的国家或民族才谈得上文明的复兴。相对于中华民族近代文明衰落与民族危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和平崛起,避免再次陷入民族危机。就此而言,只有曾经苦难的民族才特别渴望复兴。相对于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延续性。中华文明绵延5000年,其间虽经历战乱、分裂与改朝换代,但始终保持文明发展的历史延续性,从未出现过文明史或文化史的断裂。正因如此,今天才能谈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复兴话语”蕴含着比“振兴话语”更浓厚的历史感,承载着中国人的苦难、荣光与梦想,具有更强的社会动员效能。本世纪初,中国进入“伟大复兴时代”。十八大后,“民族复兴论”真正成为中国意识形态的有机构成部分,并在十九大后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从民族复兴观念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调适,通过民族复兴话语,将现政权和政体界定为中国近代百年求索历程的构成部分、传统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从传统文化中获取合法性资源。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订阅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196次访问,全刊已有588996次访问